期刊简介

               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的研究、防治、教学人员及医务工作者。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出版部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0-742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248/R

邮发代号: 4-362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3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中华预防医学会先进编辑部(97);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00);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01);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01-02)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国际刊号:1000-7423
  • 国内刊号:31-1248/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华预防医学会先进编辑部(97);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00);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01);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01-02)期刊收录: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年第1期文章
  • 印度殖盘吸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定位观察

    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对印度殖盘吸虫进行染色,观察并描绘其神经结构.结果显示,该吸虫脑神经节与神经连合位于口吸盘和生殖吸盘之间、虫体的背侧.脑神经节向前发出4对神经干,与口吸盘内神经网相连;向后发出3对神经干,其中腹主神经干粗大,3对神经干在虫体后端各分出几条神经分支进人腹吸盘.生殖吸盘上分布有发达的神经网.虫体表面神经纤维成对并行,斜行交叉,构成表面神经网.分布于前体部的神经细胞分为3种类......

    作者:张浩;张威;朱燃;诸葛洪祥 刊期: 2011- 01

  • 海南省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学、危险因素及知晓率调查

    海南省5个县市各选取1个行政村进行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学、危险因素和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率为20.6%(81/393),近半年有食用螺类史者占39.7%,有生食习惯的占12.5%,仅33人知晓该病,知晓率为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用螺类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海南省可能存在广州管圆线虫隐形感染者.......

    作者:李雨春;胡锡敏;童重锦;柳坚;李妹统;王善青 刊期: 2011- 01

  • 云南疟疾监测点2008年疟疾流行趋势与流行特征

    云南省疟疾监测点2005-2008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平均年发病率为11.84/万,比2005年下降了66.1%.小学生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61%.82%的病例初诊就诊机构为乡(镇)卫生院.患者病后第3天及以后就诊的比例高达83.6%.临床表现以隔日发作为主(占72.7%),轻度病例占98.4%,初、复发病例分别占95.3%和4.7%.优势虫种为......

    作者:陈国伟;魏春;李华宪;杨丽香;黄强;岩罕章;田光强;白志荣 刊期: 2011- 01

  • 脑型疟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

    脑型疟(cerebralmalaria)是疟疾感染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生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受到极大关注.早期的研究认为,脑型疟的发生主要与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导致脑血管阻塞有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型疟的发生主要由疟原虫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导致,与炎症因子的过量释放和免疫细胞在脑血管的浸润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脑型疟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太平;付雍;徐文岳 刊期: 2011- 01

  • 人工神经网络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性、并行处理能力和非线性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本文对人工神经网络近年来在传染病相关因素、预测预报和诊断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徐俊芳;周晓农 刊期: 2011- 01

  • 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组学,对于基因功能的研究也由单一基因转向大规模、批量分析.为促进我国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本文介绍几种重要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方法,并对近几年来一些重要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艾琳;陈韶红;陈家旭 刊期: 2011- 01

  • 广西圆圃棘口吸虫感染2例报告

    病例1女,40岁,护士,广西宾阳县人.患者腹泻,起初为每天1次,就诊前1周增加到每天2次到数次,多为水样便.于2010年7月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初诊为肠炎.2010年7月9日结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有一直径0.3cm宽基息肉,距离肛门10cm处见一长约1cm的活虫体,局部黏膜充血水肿.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红细胞4.20×1012/L,血红蛋白132g/L,血小板215×109/L,白细......

    作者:刘晓泉;石焕焕 刊期: 2011- 01

  • 甘肃省民乐县人体泡型棘球蚴病2例报告

    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echinococcosis,AE)是由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动物或人体内导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绝大多数原发于肝脏,症状与肝癌类似,病死率较高.我国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和宁夏等地.甘肃省泡型棘球蚴病病例主要集中于东南部的漳县、岷县和临洮县等,河西走廊地域主要为细粒棘球蚴病,以往无泡型棘球蚴病例的报道.于2008-2009年发现该地区有泡型......

    作者:韩俭;张多强;包根书;高鹏程;杨孙虎;张著杰;陈根;叶华;周伟;景涛 刊期: 2011- 01

  • 肝泡型棘球蚴病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的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25例无法根治性切除的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其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25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单纯药物治疗[持续服用阿苯达唑15~20mg/(kg·d)]12例,药物结合穿刺治疗11例,药物结合介入治疗2例.阿苯达唑治疗2周为一......

    作者:唐群科;张瑛;李永寿;袁春萍;张冬天 刊期: 2011- 01